欧美在线视频一区二区|精品久久久久72精品|韩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|午夜成人国产片免费视频|国产一级婬片AA毛片久久|久久就是精品一级欧美视频|国自产拍在线天天更新91|91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蜜桃

區(qū)域網(wǎng)群: 海口 三亞 三沙 儋州 瓊海 文昌 萬寧 東方 五指山 樂東 澄邁 臨高 定安 屯昌 陵水 昌江 保亭 白沙 瓊中 洋浦 海南農(nóng)墾

當(dāng)前位置:首頁 > 著名 > 人物

楊嘉利 | 你走了,故事還在……

2019-04-12 23:56:08 【來源:四川經(jīng)濟日報】【作者:張瑞靈、黃曉慶、唐千惠、劉蓉】

  四川經(jīng)濟日報(張瑞靈、黃曉慶、唐千惠、劉蓉)嘉利,你走了,在一張病床上,靜悄悄地走了...然而,你的走,在成都媒體界迅速傳開。從成都,傳向更廣遠的地方。今天,噩耗傳來之初,你所在的四川經(jīng)濟日報并沒有第一時間發(fā)聲,大悲無言,你的同事、你的兄弟、你的姐妹,用靜默來陪伴和送你最后一程。惋惜、緬懷,你的聲音、你的笑容,而你的故事,仍被你曾走過的城市,仍被你曾笑對的同事,仍被你曾珍惜的讀者,仍被你曾摯愛的朋友,記憶、講述、流傳……

  曾經(jīng)感動一座城的楊嘉利,在今天上午11:38分,因病醫(yī)治無效,走了。他的勵志故事,曾激勵了很多人,幫助了很多人。如今,他走了,但他的故事還在

  4月12日上午,楊老師走了,一個用生命歌唱的殘疾詩人,永遠地走了……您終究飛向了彼岸,只是腳步太急了,我們都猝不及防。

  第一次見您,是在單位二樓記者部的大辦公室,我剛進單位不久,您是我采訪的第一個人物。由于您說話不便,咱們多是微信交流,我問,您答,且答得很快,出乎我的意料。您很客氣,總是叫我黃老師。稿子出來后,獲得了好評,讓我獲得了一些機會,感恩遇見。

  采訪您,是因為您的詩集《彼岸花》就要發(fā)行了,我受命參與您發(fā)布會的現(xiàn)場策劃和報道。發(fā)布會當(dāng)天,成都半個文壇的人都來了,您開心得全場合不攏嘴。為了支持您,那天我還請了讀書會的朋友來給您捧場。在現(xiàn)場,我朋友被您的精神深深感動,當(dāng)即買了一批《彼岸花》,還請您到他們讀書會專門做了詩集分享,您可開心啦。

  因為您也是我們川經(jīng)報的一員,特殊的一員,此后偶爾會在去食堂的路上碰到您,您總會招呼我,“黃老師好”!

  最后一次見您,是今年一月,您的新書《重生門》問世,您來給我們送書,您沒帶筆,我把我最喜歡的鋼筆遞給了您,您雙手執(zhí)著鋼筆,用力地在送給我們的書上,一筆一劃劃下了您的名字。沒曾想,這竟然成了絕筆。

  愿天堂沒有病痛,您依然是瀟灑的詩人!

 
四川經(jīng)濟日報記者 黃曉慶

 

  

  驚悉嘉利赴天堂,

  一聲嘆息兩淚汪。

  兩月生病致殘疾,

  三卷雄文響八方。

  彼岸有花君來賞,

  重生歲月戀故鄉(xiāng)。

  誰言無妻享孤獨?

  春蠶吐絲織錦裳!

  

 
遂寧沱牌鎮(zhèn)柳樹第二中心校教師 張萃勇

 

  初見楊嘉利老師,是2015年下半年,那時的我剛到單位工作不久,楊老師拖著搖搖晃晃的身體,左手扶著樓梯,一步一步艱難地走向辦公室。

  他是誰?投稿人員嗎?身體都這樣了還能供稿?我不信,可事實告訴我,我面前的這位連說話、走路都很困難的人,是為單位采寫專題稿件的記者。

  初次相遇,是因為好奇。再次相聚,心生敬畏。拍攝楊老師個人專題片用了整整一年時間,從最初聽不太懂他說的話,到完全聽懂他的故事,再到后來,楊嘉利老師接受成都電視臺采訪、參加津津樂道讀書分享會、在社科院接受聘用時,我都成了他翻譯搭檔。

  與楊老師接觸的這幾年時間里,在我印象中他從未放棄過寫作。楊嘉利老師就像是我的一面鏡子,他用自己的言和行向我展現(xiàn)了一種頑強的生命力。

  如今,他的生命停在了49歲。

  一路走好,楊嘉利老師!

  

 
四川經(jīng)濟日報記者 張瑞靈

 

  12日13點50分,突然在工作群里看到楊嘉利老師逝世的消息,很難相信。

  中午在整理資料時,還看了看我收藏的楊老師的詩——《在成都,借用十二種花開的聲音》,記得那是他去年11月23日用了一整個版面發(fā)表在我們報紙上的詩集,看過后覺得文字細膩,有溫度,情感流露得不浮不躁,恰到好處。

  “在成都,每個月都有一條街道綻放花開的聲音,聆聽這樣的聲音,需要用十二種或美麗或憂傷的心情。”楊老師曾借十二種花開的聲音來敘述成都的一年四季,其實也在表達自己內(nèi)心世界的燦爛或憂傷。

  當(dāng)時的我,感動于他詩中敏銳的洞察力和他對一座城市的真摯的愛意。能把生活過得如此通透,對世事常懷感恩之心,是多么難得啊。

  其實,早在去年12月份,我就想請楊老師帶著他的成長故事來德陽的學(xué)校分享,激勵一下學(xué)生們,但又不知道該怎樣開始,所以一推再推。

  如今,這些都成了我一個未完成的夢,收藏在了我的文件夾里,提醒著我:想做的事要快做,想見的人就去見。珍惜當(dāng)下。

 

四川經(jīng)濟日報記者 劉蓉

 

  太突然,又有太多的不舍。和楊嘉利相識是在1998年秋天,他比我長兩歲,后來我們以兄弟相稱,我叫他“嘉利哥哥”,每次聽到我這樣叫他,他總是會開心地答應(yīng)著。

  2001年,我們攜手采訪的第一個對象是夾江一個叫雷慶瑤的無臂女孩。

  后來的幾年,眉山、內(nèi)江、重慶等地,都留下了我們采訪的足跡。每次看到嘉利步履蹣跚的背影和憨厚純真的笑臉,我都在想,這不是一個生命的弱者在乞求憐憫,而是一個生活的強者在向命運抗爭!

  彼岸花開,重生有門。

  2018年11月27日,嘉利在寒風(fēng)中向我蹣跚走來,笑容依舊,讓人倍感溫暖。這天,嘉利專程送來了他的《重生門》,這是繼詩集《彼岸花》之后的又一本新書,書中人物事件看似平淡無奇,卻通過楊嘉利的文字被賦予了極強的可讀性和感染力,細細品讀,耐人尋味。讓我在感知人間冷暖的同時,忍不住贊嘆“真是一本好書”。中午,我準備請他好好吃一頓,但他說下午有事,我們就在路邊隨便吃了一碗他平時喜歡吃的排骨面,然后匆匆揮手道別。

  2018年11月27日的這次見面,卻成了我和“嘉利哥哥”的最后一面。

  嘉利哥哥,愿天堂沒有病痛。

  

成都媒體人 趙彬

 

  楊嘉利,是本報記者。

  從小失學(xué),卻選擇了與文學(xué)相伴;雙手殘疾,卻選擇了寫字為生;行走不便,卻選擇了新聞采訪;說話不清,卻選擇了與人交談——“世界以痛吻我,我卻報之以歌”,這是楊嘉利真實、勵志的人生寫照。

  即便人生艱難,楊嘉利從未放棄寫作。直到今天,他在百余家報刊發(fā)表了詩歌、散文、小說、文學(xué)評論、新聞特稿等共計一千多萬字。他的作品,也收獲了越來越多人的關(guān)注和贊嘆。

  2019年4月12日,楊嘉利的人生就此止步,但他的文字、他的故事,還在影響著這世間。

  命運對楊嘉利不公,但是他始終報答以愛。生活對楊嘉利殘忍,但是他始終靜待花開。楊嘉利,用紙筆寫文章,用生命寫奇跡。
 

四川經(jīng)濟日報記者 唐千惠

 

  楊嘉利曾說,這一生注定有很多愿望沒法實現(xiàn),當(dāng)靈魂去往彼岸的時候,希望自己能為世界交付一份答卷。2018年9月28日,由四川經(jīng)濟日報主辦楊嘉利《彼岸花》詩集分享會感動了成都半個文壇,這本詩集,是他這些年來,對這個世界的領(lǐng)悟。

  認識嘉利有二十多年了。在成都這塊地盤上的報紙和雜志社里,不認識嘉利的編輯不多。嘉利每天的工作就是寫稿子,然后用精神的力量,拖帶上他乏力且不便行走的身子,從這家報社的編輯部出來,再到另外一家報社的編輯部賣稿子。

  他沒考慮過健康,沒考慮過養(yǎng)老,也沒考慮過什么社保這些關(guān)于今后的問題。他說他既沒錢來考慮,也沒時間來考慮。他說的沒時間,是說他活不了多久了,他的身體在一天天地告訴他。這是嘉利第一次與我聊到有關(guān)他的生命和生命的逝去。

  與所有的人一樣,嘉利也有過很多的夢想,比如愛情,比如婚姻,比如在哪個單位的辦公室里有一個他的位置,有一張屬于他的桌子,在哪一次會議上,有人念著他的名字。然而,就這么普通的一件事,對他來說,竟成了如登天般難的一個夢。

  從發(fā)表第一首詩到現(xiàn)在,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,繼出版了詩集《青春雨季》和完稿一本散文集、一本自傳體小說之后,他又出版了詩集《彼岸花》和散文集《重生門》。

  嘉利,是行走在成都大街小巷一個悲情的勵志故事,一首感人奮進的詩,一幅市井中現(xiàn)代版的命運交響畫。他生命的存在,沒有因為微弱、瘦小而被淹沒。就個體生命而言,嘉利行走在成都,就如拉著二胡的瞎子阿炳,行走在風(fēng)雨中的無錫街頭,就如穿著舊旗袍的張愛玲,行走在美國洛杉磯凄涼的羅徹斯特大道。

  今天,嘉利走了。從生的此岸出發(fā),面向死的彼岸而去,那里有鮮花盛開,有彼岸花等待,有他早去的父親溫暖的雙手和寬厚的胸膛。

 

四川經(jīng)濟日報社社長 李銀昭

 

  《彼岸花》之后,2018年10月,楊嘉利出版紀實散文集《重生門》,四川省社會科學(xué)院黨委書記、教授李后強為《重生門》寫了序,盛贊不已。同年12月16日,四川省社會科學(xué)院、四川省作家協(xié)會,四川省殘疾人聯(lián)合會、四川大學(xué)出版社與四川經(jīng)濟日報社攜手主辦楊嘉利作品研討會在成都舉行,21位與會專家學(xué)者,還有《重生門》中寫到的那些人們給予了楊嘉利文學(xué)和精神上的高度評價,楊嘉利,是一位殘疾作家。

  楊嘉利頑強的生命力和他面對一次次不幸所表現(xiàn)出的頑強精神,讓我感嘆我們生活的這個城市原來有那么多的好人;是他們的熱心、他們的雙手、他們的善良,一直在溫暖和呵護著行走和語言表達都極不方便的楊嘉利。

  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的善意呵護著楊嘉利,滋養(yǎng)著楊嘉利的生命,他才由弱小逐漸變得強壯。人,活著,不是為了記住曾經(jīng)的苦難,而是懂得感恩!

  他用文字,表達了他的感恩之情。

  嘉利,他靜悄悄地來,今天,他也靜悄悄地走了。

  走進了他理想中的“重生門”。

 

四川省社會科學(xué)院黨委書記、教授 李后強

 

  他這一生——

  楊嘉利,成都人,生于1970年,記者,詩人,自由撰稿人,嬰兒時期生重病落下終身殘疾,先后被學(xué)校拒絕6次最終無緣學(xué)校,13歲(1983年)時開始自學(xué)文字。

  18歲(1988年),在晨報上發(fā)表了第一首詩。

  23歲(1993年),西南交通大學(xué)出版了第一本詩集《青春雨季》。次年,《青春雨季》獲得成都市當(dāng)時最高文學(xué)獎——金芙蓉文學(xué)獎,成為當(dāng)時金芙蓉文學(xué)獎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一個作者。

  24歲(1994年)開始新聞采訪。

  25歲(1995年)成為蜀報特約記者,其后陸續(xù)為四川青年報 、華西都市報、成都商報、成都晚報、四川日報、四川經(jīng)濟日報等新聞媒體供稿。

  26歲(1996年)加入四川省作家協(xié)會。

  26歲(1996年底)擔(dān)四川省殘聯(lián)《愛心》雜志編輯和記者,1997年榮獲四川省新聞獎。

  46歲(2016年)入職四川經(jīng)濟日報成為正式員工,47歲(2017年)出版第二本詩集《彼岸花》。

  48歲(2018年)出版紀實散文集《重生門》。

  49歲(2019年),辭世。

  有一天,生命的樹

  在此岸枯萎

  靈魂,便要展開

  她的翅膀

  飛向了彼岸

  ——楊嘉利

  

  愿天堂沒有病痛!楊嘉利,我們的老師,我們的伙伴,我們的兄弟,一路走好!

 

標簽
熱門推薦
    匿名評論
  • 評論
人參與,條評論